本文通过为期三个月的蹲点调查,全景记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三周年来的制度创新与实践突破,揭示跨行政区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


(本报记者 陈静 上海报道)站在太浦河上的元荡桥上,左脚踩上海青浦,右脚落江苏吴江,眼前是浙江嘉善的水域——这个被称作"水乡客厅"的三省交汇处,正上演着中国区域治理史上最富想象力的改革实验。

2019年11月挂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覆盖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2413平方公里土地。三年来,这片曾经因"三不管"导致污染顽疾的水网地带,如今成为制度创新的"政策实验室"。

上海龙凤419杨浦 最直观的变化发生在水面。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局长王锋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太浦河跨界断面水质从Ⅲ类提升到Ⅱ类,水生生物种类增加47%;元荡湖的透明度从0.5米增至1.2米。这些成效源于全国首创的"联合河长制"——三地322名河长建立"一张图、一套标准、一支队伍"的共治机制。吴江村级河长张建国说:"现在发现污染问题,直接在工作群上下游同事,2小时内必有回应。"

制度破冰更体现在看不见的领域。示范区内率先实现环保标准、监测执法、环境准入"三统一",企业凭"一证"即可跨区域经营。青浦某科技公司负责人李敏算账:"环保审批从串联变并联,新项目投产周期缩短60天。"截至2023年6月,这类改革已为企业节省制度性成本超12亿元。
上海私人外卖工作室联系方式
民生领域的"同城效应"日益显现。在示范区"医保e站",上海参保人王阿姨用手机扫码就完成了在嘉善县医院的异地结算。"就像在社区卫生院看病一样方便。"目前示范区内85家医疗机构实现门诊直接结算,累计服务超200万人次。

上海品茶论坛 但深水区改革仍面临挑战。土地指标跨省调剂、生态补偿量化等议题尚待突破。对此,新成立的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正探索市场化解决方案,首批32家成员单位已启动8个生态修复项目。"我们不要盆景,要种苗圃。"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强调,已有38项制度创新经验在长三角全域推广。

站在金泽水库的观景平台,可见太浦河水蜿蜒流向黄浦江。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李伟比喻:"示范区如同植入区域肌体的'绿色芯片',正在重新编译长三角的发展密码。"(全文约2980字)